OSI模型7層的運作方式
每一層前端都有其表頭(Header),簡稱H,只有實體層及資料鏈結層有其表尾(Trailer),簡稱T。
在每層將原始資料加上表頭的動作,就稱為封裝(Encapsulation),而封裝前的原始資料則稱為資料承載(Payload)。
OSI模型7層介紹
國際標準組織(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,ISO)所發表的模組
第一層:實體層
實體的傳輸介質,如:同軸電纜、雙絞線、光纖、無線電波、紅外線等等。
而不同的介質有不同的特性,所以0和1的數位資料在傳送之前,可能會經過
轉換,將數位資料轉變為光脈衝或電脈衝以利傳輸,此外,決定傳輸頻寬、
工作時脈、電壓高低、相位…等等,都是實體層的規定。
第二層:資料鏈結層
1.同步:傳送資料時,同時進行連線同步化,使傳送與接收雙方達到同步,確
保資料傳輸的正確性。
2.偵錯:傳送端對於即將送出的資料,先經過特殊運算產生一個CRC
(Cyclic Redundancy Check)碼,並將這個CRC碼隨著資料一起傳過去。而接
收端也將收到的資料經過相同的運算,得到另一個CRC碼,如果雙方的CRC碼
都一樣,就表示正確無誤。其實很多層都會做偵錯的工作,只是資料鏈結層
是把守第一關。
3.制定媒體存取控制的方法(Media Access Control Method,MAC Method):資
傳傳輸時,是公平競爭還是先搶先贏,目前最普遍的區域網路-乙太網路。
第三層:網路層
1.定址:在網路世界裡,所有網路裝置都必須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名稱或位址,
才能相互找到對方並傳送資料。
2.路由:選出最短最佳的路徑。
第四層:傳輸層
1.切割並重組:當所要傳送的封包資料太大,便會將其切割多段較小的資料,
但每段傳送出去的資料,未必『先傳先到』,有可能『先傳後到』,因此必
須位資料編上序號,以利接收端收到後能組回原貌。
2.控制資料流量:網路傳輸會遇到壅塞(Congestion)情況。所以需要控制資料
流(Data Flow)的順暢。
3.偵錯與錯誤處理:如:TCP協定會要求對方重送,但UDP協定則不要求對方重
送。
第五層:會議層
負責通訊的雙方在正式開始傳輸前的溝通。是要使用全雙工或半雙工模式?
第六層:表達層
1.內碼轉換:現今電腦大多是ASCII(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
Information Interchange)碼為內碼,可是早期電腦是採用EBCDIC(Extended
Binary Coded Decimal Interchange Code)碼為內碼,於是這部電腦的0可能
變成另一部電腦的0,所以表達層會作內碼轉換的工作。
2.壓縮與解壓縮:傳送端在傳輸資料前先壓縮,接收端收到資料後再解壓縮,
但現在都以應用層軟體來做此工作,很少以表達層來做。
3.加密與解密:加密的次數越多、方法越複雜,被破解的機率就越低,但耗費
的時間就越多,效率也會下降。所以一種好的表達層協定,要能在安全與效
率之間取的平衡,才能可靠快速地執行加密任務。
第七層:應用層
直接提供檔案傳輸、電子郵件、網頁瀏覽等服務給使用者。
小結
應用層最接近使用者屬軟體,而越往下層就跟硬體有關,OSI模型只是一種
原則,但各家產品卻未必會採用相同的通訊協定。
from:http://blog.xuite.net/rose10210607/blog/45149831